现阶段中国汽车行业的"卷",实在是让许多人苦不堪言,内卷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吗?发展更早的日本是否也曾经卷过?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,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?
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:
日本汽车史的发展阶段
为了在日本汽车发展史中,找到我们所说的"内卷期",我们首先要对日本汽车发展史,进行简单的梳理。
日本的第一辆汽车名叫 Takuri,1907 年,内山驹之助以福特 A 型车为原型,制造了这台车。日本的汽车工业,普遍认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。从 1907 年到 1945 年,这段时间的日本汽车以仿制学习欧美技术为主,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。
下图是从 1945 年二战结束后,到如今,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产销表现,这段时间,日本汽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是战后恢复期,大约在 1945 年到 1960 年。这段时间,日本作为战败国,本来是要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。但朝鲜战争爆发,让日本的经济快速恢复,美国在战争中烧得钱,都成为了流入日本企业的订单,我们熟悉的三菱重工,就是靠美国的订单起死回生的。
第二阶段是高速发展期,大约在 1960 年到 1990 年,这个阶段,有日本市场的内需驱动,也有政策扶持的出口驱动,还有深入全球市场的投资驱动。这个阶段的初期,有点像中国汽车目前所处的阶段。
第三阶段是兼并重组期,大约在 1990 年到 2010 年,90 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被刺破,日本汽车工业进行了大幅度的兼并重组,马自达、日产,三菱、铃木、五十铃等等我们熟悉这些的日本品牌,都在此期间受到波及,前不久传得沸沸扬扬的本田日产联盟,也可以看做是这个阶段的后遗症。
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 2010 年至今的结构转型期,既有能源结构转型,也有技术开发转型,还有产业布局转型,总之日本车企在求变。
那日本汽车"卷"在哪个阶段呢?或者说日本汽车真的"卷"过吗?
日本的内卷期在哪里?
为了找到这样一个阶段,我们给内卷期定义了三个特点,第一,总体上一定处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期;第二,无论是企业、品牌、还是产品,都在局部市场处于饱和状态;第三,就是市场上出现不计成本的商业竞争。由此可以发现日本真存在这样一个阶段。
1960 年,日本政府推动了一个"十年发展计划",计划让国民收入翻倍,随后日本经济开始起飞,高速公路接连开通,中产阶层的规模和收入也在增长,家庭购车成为了潮流,这些变化,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汽车的发展,成为了日本汽车高速发展期的起点。
虽然日本购车需求增长快,但日本汽车产能增长得更快。首先是各种财政、金融政策,对汽车工业加大支持。在 1961 年到 1965 年期间,日本开发银行,也就是通过贷款支持重点产业的金融机构,给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贷款,就占了机械工业融资总额的 32.1%,随后几年更是超过了 50%,可见那期间,日本的汽车产能增长有多快。其次是日本车企对生产技术的升级,管理理念的改进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,因此,进一步扩大了汽车产能。除此之外呢,在 1965 年之前,日本政府还对进口车进行配额管理,海外品牌就别想来抢日本市场。
外面车进不来,日本车也没出去。1960 年,日本汽车出海还没开始暴涨,出口量仅占产量的 6%,日本汽车要等到 1970 年后,石油危机彻底爆发的时候,才开始进入出海"爆发期"。所以这段时间,日本汽车在本土市场,跟我们一样产能过剩。
最后就是商业竞争了,六十年代初,日本汽车市场核心需求从出租车转向家庭用车,当时最受欢迎的车型是日产蓝鸟(Bluebird),而丰田光冠(Corona)为了抢夺蓝鸟的市场,频繁升级换代(三轮挑战 T10 T20 T40),并在日本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新车销售战,日本称之为" BC 战争"。
如果深究的话,上世纪 60 年代的日本汽车市场跟目前的中国市场虽然相似,但肯定也有非常多的不一样,毕竟时间相隔半个多世纪,两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完全不一样,所以,我们的关注点,可以放在日本是怎么走出那段内卷期的。
日本出海
给中国汽车哪些启示?
这里列举几个日本汽车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:
第一个是 1973 年的石油危机。七十年代左右,日本汽车已经建立起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,开始发力海外,最先进入的就是美国市场。不过,出海初期,美国人喜欢的还是自己家的大排量、大马力、大尺寸的美式车型,日本人擅长的小尺寸经济车型,并不那么受欢迎,直到石油危机爆发后,美国人发现加油站一天涨价好几次,经济萧条钱难赚,日系车才开始大火。
第二个是 1985 年的广场协议。随着日本国力逐渐兴盛,都开始跟老大哥贸易摩擦了,美国必不能看着日本威胁到自己的经济,于是按着日本,让他"自愿"签下广场协议,结果呢,重创了日本汽车出口。随后,由于日本本土的汽车出不去,日本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进行本土化布局,因此也就从出口主导阶段,进入了归属地生产阶段。
这其实就是在之前讨论中国汽车出海时,提到的问题,出口主导,仅仅是走出去,归属地生产主导,才是走进去。中国汽车要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,只有跟海外资本一起分这份蛋糕,才能维持稳定长久的利益,否则谁会开放市场给你赚钱呢。
不过这个道理大家都懂,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、长安、奇瑞等等中国企业,都在海外建设了整车工厂或者成立合资公司,研发,生产,销售等各个环节,都在稳步推进"走进去"。
但问题是,我们走向哪儿,怎么走进去。
这里就要提到日本一个特殊的制度,商会制度。
我们上面看到的日本汽车产业这些非常详细的数据,其实都来自于一个组织,叫做 JAMA。JAMA 其实就是日本在汽车领域的商会,全称日本自动车工业会。
在日本车企出海的过程中,JAMA 等机构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它能把政府、企业与和要出海的目的地联系起来,为出海企业提供出海目的地的经济形势、法律制度、发展前景等等信息咨询,因此能够快速把一个企业出海的事情,变成一群企业出海的事情,不让各个车企各自为政,重复投资,在一定程度上,加快了日本车企出海的速度,也降低了出海投资的风险。
在 60 年代到 90 年代,整个日本汽车出海的过程,经历了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的过程,那有贸易,有投资,就要有话语权更强的组织,所以在此期间,日本各行各业的商会都在快速发展。大家如果感兴趣,还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,跟汽车一样,也是商社先行的典型案例。
我们知道,日本是资源匮乏型的岛国,所以向外拓展,是日本人骨子里的思想。所以日本汽车在本土高速发展不久之后,就开始出海,出海的第一站是美国,随后是亚洲,然后是欧洲,如今已经渗透到各个大洲的汽车市场。
那有人说了,日本人能通过美国市场作为出海的第一个阶梯,是意识形态上盟友关系导致的,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。其实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,根本不存在永恒的关系,广场协定,丰田刹车门,包括今年贸易战,日本不一样被美国按在地上摩擦么。
而目前中国汽车出海,美国市场是基本不用想了,欧洲市场是很多中高端品牌的第一站,但目前也是频频受阻,除此之外,东南亚,中亚,中东,南美,则是我们目前想要"走进去"的市场,这个过程,需要与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协同,更需要的,是能够把企业利益凝聚在一起的组织,这样才能在海外市场,避免重蹈当年摩托车出海的覆辙。
写在最后
商业本质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。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,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,因为比起独自摸索价值锚点,打败竞争对手通常要简单多了。中国市场如此,海外市场也是如此。
而如今呢,我们又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,更加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,还有更加多元的文化思想差异,所以,中国汽车要走出去,走进去,其实更难了。"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",那邻国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史,刚好是我们可以"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"的参考样板。
这件事,需要整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参与者一起努力,顶层制定战略,执行落实策略,车企共同参与,而我们作为汽车行业观察者,或者作为汽车行业的兴趣用户,也可以对这个进程保持关注。
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,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,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《童济仁汽车情报所》,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。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,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。
入驻媒体平台
商务联系人:Maggie
Tel:135-6413-6455
E-Mail:maggie@neuesmedia.com
版权声明:本文为《童济仁汽车评论》独家稿件。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,但须注明出处为《童济仁汽车评论》和撰写作者。如有任何侵权行为,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