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年,福建省福州市城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准备对操场进行全面翻修。施工过程中,挖掘机在挖土时意外挖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合葬古墓,令现场工人和专家震惊不已。专家们打开棺椁后发现,里面的尸体保存得异常完好,仿佛刚刚下葬不久。尸体皮肤仍有弹性,甚至可以隐约看到血管,尸体几乎没有腐烂的迹象,这在福建潮湿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极为罕见。
为何这具古尸能够保持如此完好?它身上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?历史回溯到南宋时期,当时蒙古大军大举南侵,南宋军队被迫退守至长江三峡附近的瞿塘关一带。南宋派遣了众多将领与士兵抵御强敌,其中一位来自福建的高级将军亲自带兵参战。战场上他英勇奋战,然而不幸被敌军击落马下,导致腰部重伤并最终阵亡。
展开剩余85%将军阵亡后,他的部下为了让他能魂归故里,历经千里,将他的遗体用大量水银灌注,以防腐蚀,力求保存遗体完整。由于从瞿塘关到福建福州路途崎岖漫长,尽管有防腐措施,遗体还是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腐蚀。将军在家乡有一位深爱他的妻子,自他接到征战命令起,妻子每日登高远望瞿塘关方向,期盼丈夫平安归来。然而多年过去,她未能迎来丈夫的归队,反而收到了他逝世的噩耗。思念之情让她难以释怀,身体和精神均日渐衰弱,终因心病早逝,未能见到丈夫遗体归来的那一刻。
家人为了让这对夫妻不再分离,决定将两人合葬于一墓,令他们在地下永远相依相守。这段凄美而真实的爱情故事虽然未见于史书,但通过古墓出土的文物和诗帛,专家们推测还原了这段动人情缘。那么,这座古墓究竟如何让考古专家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呢?
1986年7月,福州市鼓楼区的一所小学计划对校园操场进行翻新。7月的夏日炎炎,酷热潮湿让工人们汗流浃背,疲惫不堪。正当工人们机械作业,心生倦意时,一名工人突然感到挖掘机操作异常,挖掘机无法继续深入。大家纷纷围观,随着泥土被清理,露出了一具红色的棺木,工人们顿时惊呆,甚至有人被吓得跌坐在地。
领头工人立即报告上级,同时封锁现场。政府迅速派遣考古专家赶到,发现棺椁因挖掘机撞击而出现裂缝,但环境复杂,专家们谨慎透过裂缝观察,惊见棺液与保存完好的额头。此棺木年代久远,然而在福建这样潮湿闷热、细菌易生的环境下,尸体竟能保存如此完好,令考古界震惊不已。
福建属火炉地带,夏季高温多雨,古尸难以保存完整。此前我国出土保存最好的湿尸多在新疆干燥寒冷地带发现,因此这具古尸引发广泛关注。专家们急切希望解开墓主身份之谜。为防止棺椁受损,专家们用两台吊车小心将其运至实验室,避免现场开棺带来的风险。
随后,挖掘工作继续,专家们推测这是一座合葬墓,不久便发现了第二口棺材,迅速送回实验室进行研究。棺椁用上乘楠木制成,表明墓主人身份显赫。尽管专家们寻找墓志铭未果,但陪葬品丰富珍贵,进一步印证了墓主显赫身份。陪葬品曝光后,考古界为之轰动,大家渴望揭示这对墓主生前的故事。
在实验室中,专家们缓慢排除棺液,露出一具保存完好、身穿完整服饰的高大男子遗体。男子皮肤依旧富有弹性,血管清晰,宛若刚葬不久。另一口棺中则是身着华服、容貌秀丽的女性遗体,同样保存完好。这一发现令考古界兴奋不已,尤其是在此之前,马王堆的湿尸一直被视为奇迹,而茶园山的这对遗体同样震撼世人。
专家测量男子身高约1米8,体格健壮,肌肉线条清晰,极为罕见。男子臀部两侧出现白色物质,专家判定为尸体脂肪流出后形成的“尸蜡”,这说明遗体初期曾腐蚀但后被阻止,推测埋葬时间为春夏温热季节。男子未见明显外伤,但体内大量水银存在,专家推测水银用于防腐,而非死因。结合体格和防腐处理,专家认为这位男子是一位战死沙场的将军,死后被手下用水银保护遗体送回家乡。
尽管男子身份大致推断,但在史书中无匹配人物,成为未解之谜。专家们继续发掘,发现一批帛幡,上书一首诗,标明墓主葬于南宋端平二年,并透露男主为南宋高级将领。尽管如此,史料未见相符人名。进一步检查男尸发现腰间有绸缎包裹的玉带,表明其身份至少为三品以上官员。然而该玉带为仿制品,未能确认真实身份。
研究重点转向男女遗体死因。男尸经X光检查,腰椎断裂,推断为致命伤,且“尸蜡”集中于腰臀部。女尸体内无水银,防腐主要依靠棺液。起初专家以为女尸衣服上的血迹是受伤所致,后被其他专家否定,认为高贵身份不会带血衣下葬。血迹经清洗消失,推断为尸体腐蚀后血液渗出。女尸无中毒迹象,推断死于丈夫之后不久。
更多帛幡以女主视角书写,表达她每日登城墙眺望瞿塘关(今夔门)方向,盼望夫君归来,表达无尽相思。墓中陪葬大量赏赐品,且采用三合土工艺筑墓,严密防盗,这样的墓葬规模与防护体现了墓主身份显赫。
三合土墓通过层层土石封闭,形成几近真空的环境,极大延缓了遗体腐败,助力尸体保存。虽然具体身份未能完全揭晓,但通过出土文物和诗帛,专家们描绘出这段南宋时期,一位壮烈将军与其妻子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。时至今日,这对无名夫妇墓仍成为福建考古界的传奇,传颂着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