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伏发电PHC管桩施工中的关键要点
1. 施工前准备
地质勘察:需详细分析场地的地质条件(如土层分布、承载力、地下水位等),确保管桩设计参数(如长度、直径、入土深度)符合要求。若存在软弱土层或溶洞,需提前制定处理方案。
桩位放样:根据设计图纸精准定位桩点,采用全站仪或GPS复核坐标,偏差控制在±10mm内,避免后续支架安装错位。
材料验收:检查PHC管桩的外观质量(无裂缝、蜂窝等)、出厂合格证及预应力检测报告,桩端板平整度误差需≤1mm。
2. 打桩工艺选择
锤击法:适用于硬土层,需控制锤击力和频率,避免桩身开裂。最后贯入度(每击下沉量)宜为10-30mm/10击,达到设计承载力后停锤。
静压法:适合软土地基,通过液压设备缓慢压入,对周边土体扰动小,但需注意压桩力不超过管桩抗压强度(通常为70%-80%的设计值)。
引孔辅助:若遇坚硬夹层(如砾石层),可预先钻孔后再打桩,孔径略小于管桩直径,避免偏位。
3. 垂直度与接桩控制
垂直度监测:打桩过程中需用经纬仪双向校正,垂直偏差≤0.5%。倾斜过大可能导致桩身应力集中而断裂。
接桩工艺:分段施工时,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。焊接需满焊并做防锈处理,冷却时间≥8分钟;机械连接需确保套筒与桩端板紧密咬合。
4. 收锤标准与检测
承载力验证:通过高应变动力检测(如PDA)或静载试验,确保单桩竖向承载力≥设计值。检测比例不少于总桩数的1%,且不少于3根。
桩顶标高控制:截桩后桩顶高出设计标高50-100mm,采用专用切割器平整处理,避免支架安装时受力不均。
5. 常见问题处理
偏位纠正:若桩位偏移>50mm,需通过调整支架或补桩处理。
桩身破损:轻微裂缝可注浆修补,严重断裂需拔桩重打。
土体隆起:密集打桩可能引发土体位移,需间隔跳打或设置排水孔释放孔隙水压力。
6. 安全与环保
安全措施:打桩机需远离高压线,操作人员持证上岗,桩机稳定支腿下垫钢板分散压力。
环保要求:控制噪音(夜间施工≤55分贝),泥浆排放需沉淀处理,避免污染农田或水体。
通过以上要点把控,可确保PHC管桩施工高效、精准,为光伏电站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。实际施工中还需结合现场条件动态调整方案,并做好全过程质量记录。
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