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在俄罗斯深处的成功一击,让欧洲某些地方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氛围。6月1日深夜,基辅精心策划的“蛛网行动”悄然收网。
特工们将FPV无人机巧妙藏匿于卡车之中,穿越四千公里,直抵俄罗斯别拉亚空军基地。这是乌克兰安全局局长马柳克的得意之作。
无人机精准命中,一架价值22亿美元的图-95战略轰炸机瞬间化为废墟。按理说,这应是振奋人心的消息,但欧洲核心国家的反应却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仅仅24小时后,在布鲁塞尔,德国外长瓦富德尔公开发表了出人意料的言论。他直言不讳:俄罗斯拥有核武器,根本无法在军事上被打败。
瓦富德尔强调,战争最终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。这番话语,像一颗重磅炸弹,投向了原本看似团结的欧洲抗俄阵线,激起了强烈的反响。
一场战术胜利,为何反而催生了“求和”的声音?这不禁让人追问:表象之下,欧洲大陆是不是正经历一场更深层次的战略崩溃?
失落的安全伞
德国外长这番“认怂”姿态,并非凭空而来。它反映的是欧洲对两大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:俄罗斯的军事压倒性力量,以及美国战略重心的彻底转移。
俄罗斯军工产能远超欧洲防务。今年上半年,俄军攻势已导致乌克兰平民伤亡高达6754人,创2022年以来新高,战火的残酷可见一斑。
数据显示,俄罗斯每年能生产840至1020枚弹道导弹,每月投用无人机更超过5000架。这与欧洲年仅300枚弹道导弹的拦截上限形成鲜明对比。
更令人不安的是,俄罗斯现役4476枚核弹头,是悬在欧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瓦富德尔的话,正是对这终极威慑的无奈回应。
与此同时,欧洲长期依赖的“美国安全伞”正迅速收缩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冻结对乌军援,并暗示乌克兰应接受“现实谈判”,信号非常明确。
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的警告更是直白:“欧洲安全不再是美国的首要任务。”这等于直接宣告,欧洲被美国抛弃了。
国务卿鲁比奥将俄乌冲突定性为“美俄代理人战争”,让欧洲从受保护者沦为棋盘上的棋子。面对这“前有狼,后无援”的局面,欧洲除了自救别无选择。
“修路”的讽刺
欧盟确实在努力自救。一项总价值170亿欧元的军事机动能力投资计划被提前执行,旨在修缮道路和改造基础设施,以打通成员国间的军事调动壁垒。
这笔巨资,本该为欧洲的军事行动铺平道路。然而,细究历史,却发现其背后充满讽刺。
欧盟此前一个17亿欧元的后勤计划(2021-2027年),竟因协调成本过高,在2023年底就已提前耗尽。这让人不禁疑问,这次的170亿能否避免重蹈覆辙?
具体细节更是令人咋舌:法国军队进入比利时,竟然需要提前45天申请。两国道路基础设施标准不一,甚至导致坦克通行时路面损毁和经费纠纷。
这些看似荒谬的现实,暴露了欧盟内部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分裂。一个连军队过境都如此艰难的联盟,如何能够高效应对外部威胁?
欧盟内部的利益冲突远比想象中复杂。波兰等东欧国家更依赖北约,与法国倡导的“战略自主”理念存在明显分歧。
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南欧国家,则将更多精力放在非洲移民问题上。德国经济困境重重,GDP连续两年负增长,工业产值暴跌12%,在军费投入上显得捉襟见肘。
法国虽是欧盟主要推动者,却不愿独自承担欧洲防务重任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更是公开反对援乌,指责欧盟理事会已沦为“军事内阁”。
摇摆的战略指南
即便如此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仍在力推一项庞大的“重新武装欧洲”计划,总价值高达8000亿欧元。
为了支持这项计划,欧盟放松了财政规则,额外释放650亿欧元军费,并设立150亿欧元贷款机制,誓言要大幅提升欧洲的军事能力。
德国也积极响应,修订国防采购法,将免招标阈值从1.6万美元提升至5.8万美元,以简化采购流程。政府甚至建议民众储备72小时生存物资。
然而,在这些“备战”的强硬姿态背后,却是德国外长瓦富德尔“求和”的言论,以及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等国强大的“反战”或“现实主义”力量。
这种战略上的矛盾,让欧洲陷入两难。它既想成为国际舞台的棋手,又不得不面对自己是美俄博弈牺牲品的现实。
未来十年,欧洲在援乌方面的额外开支预估高达3.1万亿美元,这笔巨款无疑将加剧其内部的财政压力和分歧。
欧洲的每一个行动,都透露出在这种身份错位下的挣扎与摇摆。
十字路口的欧洲
别拉亚基地的火光,撕破了俄罗斯防空体系的遮羞布,更彻底终结了欧洲长达数十年的“安全幻觉”。
欧盟斥巨资修路,看似是为“进攻”俄罗斯做准备,实则是在美俄划定的狭窄空间里,一次充满无奈的自救尝试。
其“战略自主”的宏大梦想,正被内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,以及外部无法承受的地缘政治压力所扼杀。
德国外长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。它揭示的是欧洲在巨大压力下,内部裂痕的公开化,也宣告了“团结抗俄”这一政治正确的彻底破产。
未来的欧洲,所面临的困境已不再是如何战胜俄罗斯,而是如何先战胜自身内部的重重矛盾与束缚。
配资门户网站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